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体现了他晚年什么样的境遇?

他是大唐最倒霉的诗人,求职十年没找到工作;因为太穷,儿子被活活饿死;难以维持生计,无奈向好兄弟高适借钱!

公元760年八月的深秋,狂风席卷着浣花溪畔,杜甫屋舍上的几层茅草都被卷走了。茅草飞到了对岸,飞得高的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儿童欺负杜甫年老无力,当着面就做起了盗贼,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任凭杜甫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只能拄着拐杖叹息。

可谁能想到,如此穷困潦倒的杜甫曾是个 官三代,是洛阳城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但是,真正了解他之后,你会明白,什么才叫 大写的穷!

01我爷爷是杜审言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俩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

杜甫自小聪敏好学,十四五岁,就开始写诗,并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展示了鲜有的老成。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杜甫的天赋也得益于他诗书世家的背景,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曾受武则天的赏识,被召入京师, 授著作佐郎

杜甫的父亲 杜闲,在唐玄宗时期,为 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至五品。而杜甫一家,是晋代大文学家,亦是名将杜预的后代,可谓是官宦世家。

杜甫自小长在洛阳,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五岁的时候, 在河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看过吴道子的画,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一一体现过。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年少时期的杜甫,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彼时的他完全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忧愁过。

十五岁时,还是少儿心性,日日奔跑玩耍,上树摘果,日子惬意快活。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九岁时,杜甫不愿再困守于洛阳,于是,他背上行囊,带着盘缠,辞别了姑姑,出了洛阳。

公元731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一路游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后又漫游吴越。为了进入仕途, 23岁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幸落榜

但是,杜甫没有沉浸在高考落榜的失落中,依旧打包好行囊,准备进行第二次远游。

当时,杜甫的父亲已经被擢升为兖州司马,杜甫借着探亲的名义,来到兖州,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期间,杜甫漫游齐赵大地,在登上泰山后,杜甫望着绵延辽阔,气势磅礴的泰山,不禁胸起狂澜,直抒心中抱负,吟诵下 《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流传千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终有一天,会站在胜利的顶点。

年少时的杜甫,与“诗圣”杜甫的形象,无法完全重合, 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

从19岁的少年出游,到29岁的看遍山河。十年的远游生活,让杜甫平添了一份成熟,他回到了洛阳,在首阳山下建造了陆浑山庄。

期间, 杜甫与 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一见钟情,很快两人就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爱异常,过了几年简单而幸福的日子,还生育了 二子一女

公元744年,已经 33岁的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 李白,两人虽然未曾见过,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一同结伴游览了洛阳名胜。

两人同行半年,一起呼鹰捉兔,打猎唤狗,好不快活,临别之际,两人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41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三人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留下了千金买壁的千古佳话。

两人分手后,杜甫去了齐州。当时的北海太守 李邕,听闻杜甫在山东,于是星夜兼程,赶去齐州,拜会杜甫。李邕设宴与历下亭上,许多文人墨客皆来作陪。

当年的李邕,已经68岁高龄,早已名满天下,而33岁的杜甫,初出茅庐。得李邕的赏识,对杜甫来说也算是知遇之恩。

李邕不仅赏识杜甫的才华,更是对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赞赏有加,流露出崇拜之情,这让杜甫志得意满,引以为豪。

席间,杜甫吐露出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是,李邕有感于当时的官场黑暗,奸相 李林甫当道,劝说杜甫不如寄情山水,快意生活。

但是, 当时的杜甫只想,入仕为官,一展抱负,即便是龙潭虎穴,他也要去闯一闯。然而,他不知道,李邕口中的李林甫会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半年后,杜甫与李白又不期而遇,结伴游览了齐鲁大地,还去东蒙山访仙求道。期间,杜甫写下了 《赠李白》,而李白则写下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诗中,尽显了对于李白的赞扬,每日与李白痛饮狂歌,空度余日,潇洒肆意,这大概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了。

这是杜甫的第一阶段,少年意气风发,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人生三大幸事,他得遇其二,可以说,这是杜甫最为轻松惬意的时期。

他的家族,他的父亲,不仅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在情感上也给予支持,这是杜甫最大的资本,也是杜甫的后路。

相比于李白,十几年,仕途上的求而不得,对于还年少的杜甫来说,机会唾手可得,他完全有科举的资格,顺利进入仕途,为官作宰。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背道而驰。

02困守长安

公元745年,在李白的一句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后,杜甫与李白潇洒分别,至此再未见面。

与李白在山东分别后, 35岁的杜甫终于意识到,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了,于是去了长安,想要再次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公元747年,恰逢唐玄宗颁布诏令, 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不同于科举考试,这次的“制举”,是皇帝亲自命题,选拔非常人才。

这次的考试,唐玄宗首次将诗赋加入了考试中。 自视甚高的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应诏,参加了考试。

就在杜甫摩拳擦掌,积极应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此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位居宰相之职,却无大才,完全靠着谄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

他深知,此次考试,由皇上亲自过问,如果有考生大加抨击他的恶行,那他的官位与性命就有可能不保。于是,他向唐玄宗建议,先由郡县太守甄选,然后送入京师复审,再由唐玄宗选拔。

唐玄宗听完后,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负责,结果也不出所料。当年, 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学子,全部名落孙山。

这样的结果让唐玄宗十分气愤,于是问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道:

“没有一个考生入选,并非坏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这说明了陛下圣明,举国上下,无一入选,只能说明贤才已被朝廷尽揽,野无遗贤。这正是,太平盛世,国君圣明的象征。”

唐玄宗听罢,仰天长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科考落榜,有感于科举入仕的无望,杜甫心灰意冷。但是,他没有放弃,准备走第二条路—— 举荐。

杜甫初到长安,因着祖父与父亲的盛名,加之杜甫自身的才华,结交了许多权贵,如 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杜甫写诗相赠,希望能得到举荐,顺利入仕。

刚开始,权贵们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常常设宴款待他,所谓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便是如此。

而权贵们的盛情款待,也让杜甫见识到了上层贵族奢靡的生活。于是,在郑驸马的宴会中,杜甫写下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当时,刚擢升为 尚书左丞的韦济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听闻后,向韦济连续进献了两首诗,将自己的困境与抱负一一道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但是,欣赏不等于要提携,杜甫的诗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丝回应。 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让权贵们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放弃了杜甫。

无法成为权贵们的座上宾,杜甫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但是为了入仕,杜甫不愿离开长安。为了继续生活下去,杜甫不得不 沿街卖药,寄宿于朋友家中

生活于长安的底层, 百姓们的艰辛窘迫与达官显贵们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不断叩击着杜甫敏感的内心。

杜甫意识到,曾经政治清明的盛唐,已渐渐被贪图享乐的腐化之风所取代,政治风气逐渐黑暗。

此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加变本加厉地打压人才,而此次的矛头更是指向了, 时年70岁的北海太守李邕。因政治理念不同,李林甫诬陷李邕贿赂,并派遣亲信前往北海,将李邕杀害

李林甫此举震惊朝野,杜甫听闻李邕被杀的消息备受打击。 李邕生前的劝谏犹在耳边,而自己立下的誓言也时刻铭记于心,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公元751年,是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五个年头。这年,宫里传出了唐玄宗要封禅泰山的消息,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能与天地共鉴。

杜甫终于看到了机会!

他挥毫泼墨,写就了三 《大礼赋》,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读罢杜甫的诗歌,只觉字字珠玑,赞赏有加,问道: “如此贤能,为何没有入朝为官。”

于是,命杜甫待命集贤院。 杜甫因献上三《大礼赋》名动京师,得知他在集贤院参加笔试,学士们为一饱其文采,将集贤院围得水泄不通。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在杜甫的《莫相疑行》中,将这一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杜甫以为自己终于能得皇帝赏识,入仕指日可待。

但是,他低估了李林甫想要打压异己的决心。 集贤院笔试后,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 如果此时重用杜甫,就会有人质疑野无遗贤的结果,有损玄宗的圣明。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英明,听信了李林甫的谗言,给了杜甫一个 “参列选序”的资格,等到有合适的职位,再提拔重用不迟。

这一等,又是五年。

44岁的杜甫终于被唐玄宗再次想起来,给了他一个 河西尉的官职。河西尉这个官职,是个九品小官,主要的职务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杂事。

按理说,这个职位非常符合杜甫,贴近百姓生活,能为民请命,从基层干起。

但是,由于当时大唐的政治已经逐渐黑暗化,这个职位,已经演变成,服从上级命令,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

于是,杜甫写下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拒绝上任。之后,杜甫被改任为 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说到底,只是个 看管兵器和钥匙的。

长安的十年,曾经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满腔自信,在杜甫看尽了朝堂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后,被现实击溃,四散分离。

但是, 为了生计,杜甫还是接受了这个学而无用的卑微官职。

在上任前夕,他准备回乡看望自己的妻儿。一路行至家门前,长安十年的孤独与凄凉不禁涌上心头,还未感伤,家中传来了妇人的惊呼。

原来,是 杜甫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钱,被活活饿死了。悲愤之余,杜甫怒从胸起,挥笔写下了千古名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声声含泪,字字泣血,道出了杜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与愤懑。他尚且身有官职,儿子还被饿死,那底层的黎民百姓又当如何?

这是杜甫的第二阶段,困守长安的数十年,让他 对现实的理解越加深刻。如果说, 生逢盛世,年少时期的杜甫还如李白一般,有着壮志未酬的豪情。

那么,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杜甫的诗已经有了质的转变。

他不再关心自己命运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他将目光转向了跟他一样,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的是虚华盛世下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警示钟声般的疾呼,又有几人能听到呢?更令杜甫始料未及的是,一个月后, 一场叛乱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唐,将大唐从盛唐美梦中惊醒,杜甫从此也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03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 杨国忠为借口,起兵攻打大唐,直逼洛阳,史称 “安史之乱”。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带着妻儿一路逃到了鄜州(今陕西富县)。

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直奔西蜀。在马嵬坡上,唐玄宗的随行将士 陈玄礼兵变,斩杀了杨国忠,并逼迫 杨玉环自尽,史称 “马嵬驿兵变”

不久之后, 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新皇登基,大唐中兴有望,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去投靠唐肃宗。

但是, 杜甫没有见到唐肃宗,而是一出城,就被叛军俘虏到了长安,同时期被俘虏到长安的还有诗人 王维,被严加看管。但是,杜甫因为官职小,没有被限制自由。

陷落长安的这一年中,杜甫看着长安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见山河破碎,百姓们贫困交加,可即便如此,赋税依旧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可谓是 “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公元757年2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以及手下合谋杀死。眼见叛军内乱,杜甫趁机悄悄逃出了长安,想要去凤翔,投奔唐肃宗。

这次的出逃,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一路上,杜甫不敢走大路,只敢在小路密林中穿行,这是一次冒着生命的赌博。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这是杜甫在行路时写下的,可见这次的出逃,杜甫是赌上了性命。长途跋涉,经历磨难,杜甫来到了 凤翔,见到了唐肃宗。

唐肃宗感念于杜甫的铁骨铮铮,给了杜甫 左拾遗的职位。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只要能够一展心中理想,杜甫还是欣然接受了。

本以为入朝为官,自己只要保持原则,便能深得重用。但是,人在局中,往往身不由己,杜甫很快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中。

当时的宰相 房琯,因被人诬告,撤去职位。

房琯是杜甫的同僚兼好友,为了营救房琯,杜甫上奏唐肃宗,认为诬陷房琯的人,品行太过恶劣。 激烈的措辞引得唐肃宗大怒, 将杜甫贬到了华州。

同年9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在宰相 张镐的劝说下, 唐肃宗撤销了对杜甫的惩罚,重新任命为左拾遗。但是此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信任,更不会重用他。

杜甫的日子已经过得越发艰难了,此时的他已经身无分文,想要吃酒,只能典当衣服,于是有了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

公元758年6月,因着房琯一案,杜甫还是受到牵连,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这次被贬,让杜甫萌发了对朝廷的失望。

杜甫一步三回头的出了长安,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眼见因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饿殍遍野,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下了 《三吏》《三别》,杜甫也因此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残酷的现实,让杜甫意识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而连年的战乱,让底层的百姓苦苦挣扎求生。在亲眼见到官吏残酷镇压和逼迫百姓后,杜甫对朝堂完全失望了。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成都。他希望,能够在成都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这是杜甫的第三个阶段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一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在见过了安史之乱和灾荒带来的连年灾祸时,看着朝廷无所作为,欺压百姓时,杜甫对政治,对大唐彻底的失望了。

他辞去梦寐以求的官位,带着妻儿,企图寻找一处宁静之所,归隐山林,肆意生活,只求得一份心灵上的慰藉。

来到成都的杜甫,在好友 严武的帮助下, 在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这是难得的宁静日子,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二年春天,当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沿,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与战乱中的北方相比,这一刻显得尤为舒畅,于是,杜甫提笔写下了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然而到了八月,秋风怒号,草堂的茅草几乎被北风卷走,大雨滂沱,草堂里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的。

在漆黑的夜幕中, 杜甫哀叹着自己永远无法安定的人生,以及像他一样身似浮萍的天下寒士。他疾呼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761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不得不舍弃草堂,再次带着妻儿奔走逃难。 两年后,杜甫的好友 严武被任命为尹剑南节度使,他去信杜甫,希望他能回到草堂居住。

杜甫带着妻儿回到成都,仍居于草堂。眼见杜甫的日子越发艰难, 严武将杜甫推荐为 检校工部员外郎。有了严武的庇护,杜甫的生活总算是有了保障。

但是, 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也渐渐不满于幕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于是向严武再次辞职了。失去工作的杜甫,生活一落千丈,无以为继。

不得已之下,年过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他写信于高适道: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即便是借钱,杜甫也不曾失了文人的气节,或许是与高适的友谊深厚,杜甫这次借钱,借的是理直气壮,只问高适, “我都年过半百了,你什么时候来救的急?”

公元765年,严武病逝,没有了朋友的庇护,杜甫离开了成都,于次年到达了夔州。在都督 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得以在这里住下,为公家代管屯田,自己也租下了一些田地,成为了一个农民。

在夔州的两年时间里,杜甫的创作热情到达了顶峰,创作出四百多首诗歌。

这一年,重阳佳节,杜甫已经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登高远望,秋风瑟瑟,无边落木,一派萧条之景。 感念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苦况,杜甫挥笔写就了《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思念故乡,一路沿着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阳。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他北望着长安洛阳,感叹着天高地阔,何以为家。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连年的颠沛流离,贫困疾病,早已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始终挂念着祖国,以及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黎民。

这年冬天, 诗圣杜甫,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这样的结局,只能道一句: 可怜,可悲,可叹!

04最后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少年游历,遍览天下名胜,踏过山川河流,一身才华,半生颠沛。

后人将杜甫称为“诗圣”,何为圣?孟子有云: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一言以蔽之, 德才兼备,谓之圣。

杜甫的圣,在于他嫉恶如仇,对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敢于冷静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也在于他甘愿为受苦受难的人民,敢于牺牲自己。

如果说,谪仙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那么诗圣杜甫,便是那个 敢于吐尽人间疾苦词,忧国忧民的实践者。他拥有仁者之心,在中国诗坛羽化成圣,留下无双风华。

如果说,战乱的大唐,曾需要一束光,照亮那些苦难的人民,那么 杜甫就是那个想做光的人!

恩彩小盆友2022-11-29 07:42:09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义人,唐代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其中的一首。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了他的家里遭到一场风雨之侵袭后,屋顶上盖的茅草被风吹落了很多,散落一地后,还被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子当作玩具抢走了那些茅草。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仍然没用。风停之后,天上又下起了雨。雨水透过房顶洒落进屋内,把一张张的床铺都给淋湿了。使用多年的旧棉被早已不能保暖,再加上雨淋,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一年,诗人还不滿五十岁,但是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很衰老了,加上家境又是如此的窘迫,诗人的心里自然感觉到十分痛苦。但是连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很多和自己同样处境的读书人,不由地产生了一个愿望,但愿自己和他们都能有一间安全宽大的房屋…

也就是诗的最后所说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吾庐独破冻死亦足!”

其意即为:如果能够庇护天下生活清苦的读书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哪怕就是我一个人房子破了,受雨淋受冻,哪怕冻死也是心甘情愿的!

这,就是诗人在某种程度上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杜甫的诗对后来的诗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记:笔者上小学时,有一位老师,58年时刚从师范毕业,任教不足半年时,因为学校教室比较破旧,在一个风雨天时,不由自主地吟诵了这首诗,结果在“反右"运动时被打为“右派分子“,直到他临退休时才平反摘帽…但是这位老师才艺俱全,学校的水电都是他自己修理的,并且担了美术、自然等课程。退休后他自己创办了一间美术书法学校,也算是得到了发展!

手心里的幸福ly2022-11-29 07:41:46

您好谢邀!诗圣杜甫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诗人晚年穷困潦倒的境遇,更充分体现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祟高理想和爱国情怀。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诗人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几间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描述的是他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得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中,让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向江去,洒落江郊。

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其中“欺我老无力”最宜眼;如果我年轻力壮,吹落的茅草又怎会被儿童哄抢捡走?暗隐着当时社会穷困的普遍现象,也为最后的结尾留下了伏线,让读者看出作者并不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失眠、而大声叹呼,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大格局,为民疾呼的爱民护民情怀。诗圣杜甫这篇佳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读者的心灵,并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着掛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两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元组租hallo2022-11-29 07:42:13

我读过杜甫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风怒号,卷我屋上茅。飞度江郊,高者挂罯长林十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贱。公然抱茅八竹去,唇焦口澡呼不得,归来绮杖自叹息。饿顷风定云墨色,秋漠漠向昏黑。布念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沾湿由彻!呜呼何眼前宊,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足。安得广覆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tuhaixing20132022-11-29 07:41:42

杜甫是在盛唐诗歌高潮中出现的高峰。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是描写的自己的茅屋被猛烈的秋风卷走三层茅草,露出了黑暗的夜空,无穷的秋雨奚落得屋内积水三尺,连睡的地方也无法遮掩。这既是杜甫晚年贫寒处境的描绘,也是杜甫形象地描绘当时千千万万穷苦百姓的苦难生活,对封建王朝不顾人民死活的行为给予了无穷的揭露,对统治阶级进行了严励的抨击。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強烈意识;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忟民精神。

杜甫在诗中向苍天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向社会制度发问,愿天下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冷暖无忧的日子。杜甫这首诗可以说是唐诗歌中无产者与统治者灵魂冲突的撕裂口,在唐诗的历史价值观中具有伟大的意义。

杜甫祖籍在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所以他常自称“杜陵布衣”,后来曾一度居家杜陵附近的少陵,又自称“少陵野老”。出身于一个具有诗书悠久传统的旧世家。杜甫经历了大唐由盛转弱,经历过坎坷的人生道路,卷入过战乱的旋涡,又长期沦落下层,因而能够逐渐走向人民,为人民大声呼吁。他最可贵的精神是能够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宁苦身以利人。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能够写出许多深刻反映他的时代,堪称“诗史”的重大篇章。而他在政治上的运见卓识、关注显示的执着精神以及抨击时弊的巨大力量,都植根于盛唐的理想、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

′杜甫忟民思想的发展脉络来看,由于他处于唐王朝极盛而衰的突变时期,因而对国家命运的兴衰对比具有特别强烈痛切的感受,这是任何时代的诗人都难以相比的。又由于他个人特殊的遭际,才能使盛世所赋予他的远大理想和时代责任感在乱世中得到深化,使他对现实的批判产生震撼人心的激情和力量。这一点是杜甫高出于中国文学史上所有诗人的主要原因。

让我们读读杜甫原诗全文,试作浅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风吹破茅屋的描述)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弱势群体心悲惨状态)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战争加贫穷造成劳苦大众面临绝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劳苦大众的心声,表明自己愿为广厦千万间献身的壮志)

杜甫这首诗歌融会古今、兼备众体,以沉雄博大、悲壮瑰丽为主要风格。说诗者历来以“沉郁顿挫”形容杜诗的基本特色。这四字原杜甫的自评。“沉郁”指文思沉蕴籍,“顿挫”指声调仰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因此后人以此四字来概括他的特色,便包含了深沉含蓄、忧思郁结、格律严谨、抑扬顿挫等多重内涵。杜甫才学富赡,法度严谨,又善于变化,杜甫的变化在立意和格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式于唐诗中罕见。

杜甫在语言方面的锻炼功夫是他诗歌创新的基础。他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能融化前人诗赋中现成的语汇,又能用口语和俗语入诗,不避尖新,不避拗峭,不避粗拙,这就使他的诗在秀句丽句之外又有深句、险句、拙句,累句,从而突破了盛唐人一味以闲雅、冲淡为致的审美趣味。其粗拙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其雄壮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寒士俱欢颜”气魄精彩流动于字里行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苍硬奇崛的盛情。由于杜甫在艺术上力求独构新格,其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各有不同的风格,或俊逸,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赡,或古朴,并不总是一副面孔,一种腔调。这就改变了盛唐诗风格比较单一的状况,为中晚唐诗人在构思、音节、语言方面刻意求变辟出了新路。

爱上巴厘2022-11-29 07:42:21

屋外的绵绵秋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屋里潺潺雨滴,也还在向下漏着,从杜甫脸上流下的泪水落在地上和地上积存的雨水溶汇在一起,慢慢从门槛下面流出茅屋,杜甫噙着眼泪,声音低低地吟着,把自己的苦,把天下的泪都汇成了从口中流出的诗句。

八月秋高风努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谟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此時的杜甫贫困僚倒,心中的希望和无数泪水,都随着吟哦的满帙诗篇随着破了的茅屋,破了!⋯

这个夜晚杜甫感到无比的凄谅,和失望屋漏床湿,布衾如铁,更难成眠,他一阵阵咳嗽,缩在床上受着潮湿的水气,腹中饥饿,冰冷的双脚他渐渐感到麻木了。

桃子呀2022-11-29 07:41:52

谢敬!

真应了那句话了,过去大多文人清高多浪子,这个杜甫也不乏在其中呀!其实呢!我真不知道杜甫的这首诗的内容,但仅凭这个题目,就足以见得,杜甫的茅草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个冷风瑟瑟的秋天,大风骤刮暴雨倾盆,摇摇欲坠的茅草屋瞬间倒塌,这使杜甫非常的感叹,自己的命运何其坎坷与哀伤,不仅让杜甫更加的愁怅与愤懑,提笔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杜甫用悲悯的情怀写下这无情的秋风,潇然破落,使家人倍感寒冷,而杜甫却无能为力来保护家人,这充分体现了杜甫的晚景是凄凉的,贫困潦倒寒酸的,食难裹腹,衣不重帛,年轻时静光顾了写诗,没有打下坚实富足的经济基础,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可见杜甫的晚年境遇是何等的悲苦!
别看后世对杜甫的诗词称之为圣人之手,而那个时候未必有名,个人认为,也许杜甫用这首诗抨击当朝腐朽没落的境况,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旋即花败叶落,无不感叹,安史之乱祸国秧民!国殇之民怨,杜甫也恰逢此时,所以晚景正像秋夜的风是悲凉的!也更是冷酷的!我的回答完毕!

(谢题!谢阅)

味增汤很美味2022-11-29 07:42:01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体现了他晚年什么样的境遇?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噪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是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这篇诗作被收入到课本里,相信众人耳能详熟。先简单地说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起篇用了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角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声音宏大,把秋风拟人化。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动态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画面,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的抒情达意,而是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让读者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看着怒吼的愁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卷走。而老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是对前一节的发展和补充。南村群童抱走了茅草。老人十分无助。然而,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因大风掀走茅草而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顶着狂风抱走不值几个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为结尾埋下的“伏笔”。诗人为如此不幸的遭遇发出的“叹息”,内容就十分深广:由自己的风吹破屋,无处安身,联想到有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重点写了破屋又遭连夜雨的苦况。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但除了布被又旧又破,加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才感到冷。而“何由彻”和前面“未断绝”们相互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明的心境。而这种心情是由屋破雨漏、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又由此联想到其他人类似的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第四节,前后七字句,句中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向前的气势,恰当而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的奔放热情和火热希望,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

杜甫的晚年正处在唐玄宗的安史之乱的时代,国家战乱,民不聊生。诗人的境遇自然也脱离不了这种颠沛流离,贫困交加的苦难境遇。但是,如果仅是从这首诗作中去体验诗人晚年的凄惨境遇,那就大大降低了这首诗篇的主题内涵,也低贱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不错,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时,就不难悟到诗人是通过描写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社会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笔者认为,社会无论进入哪个时代,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容易,也会有这种那种的不如意。对此,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抱怨,不是去胡语,而是尽自己所能和爱心,去维护去改变。我们虽不是诗人,可能仅是一介布衣,但这决不影响我们拥有诗人的襟怀和爱国热情。

我是文子心语。以上是我的回答。

leonjojo2022-11-29 07:42:18

人到了垂暮之年茕茕孑立、凄风苦雨、人辛茹苦,犹如猿毅鹤怨、苦不堪言,这是一代又一代上了年纪老人的普遍哀楚无奈。

唐代 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终不得志。他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写的是自已一生,作为唐代知名诗圣,却风风雨雨、清冷凄凉一世,到头来仅有数间破茅屋陪伴晚年。充分表达了诗圣晚年穷困潦倒,生活无助的真实境遇与期盼。从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的第一节:点缀的“ 怒号”、“ 卷”、“三重”、“飞”、“洒” 、“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屋的惨状,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清冷凄凉的心情。

第二节中,如“ 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柔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心好归来倚仗自叹”。这“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年迈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初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而破屋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节中的“ 俄顷”、“ 布人少”、“ 床头”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 “长夜沾湿”,又怎么挨到天亮泥?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摆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你好了铺垫。

第四节,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愿望和高尚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土,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 “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何等波阑壮阔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它把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写得如此彻透。这是全诗的精气神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无不展现了杜甫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精华。

附原诗:

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林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赤足!

亲亲泡泡鱼2022-11-29 07:41:5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稍,下者飘转沉塘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怎能面对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回来倚杖自叹息。云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姣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写到这里满眼多是泪水啊!杜甫晚年如此贫困潦倒,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令老百姓万分敬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愿独居冻死,死也足!何等的胸怀啊!

wwwzhy163

关于作者:wwwzhy163 观点:1759

当时间和耐心都已变成奢侈,我们只能靠星座了解彼此

为您推荐

评论(9)